2024广州22号线后通段南漖至西塱区间工程进度

2024广州22号线后通段南漖至西塱区间工程进度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截至目前,22号线后通段(陈头岗—芳村)土建工程累计完成76%。4座车站中,3座主体结构已封顶,1座正在进行土建施工;4个区间中,2个已贯通,2个正在进行土建施工;4台盾构机正在紧张掘进。

然而,工程进展并非一帆风顺。南漖站的建设面临着复杂地质的巨大挑战。该站为超深基坑,最大深度近29米,地处中风化岩层,开挖范围存在厚度达14米的软弱土层(砂层及淤泥层)。这些软弱土层自稳性差、富水性大,极易发生漏水、涌水涌沙等险情,施工风险极高。

南西区间右线工程也面临着严峻考验。该区间全长约2.3公里,沿线需先后下穿工业厂房、高速公路、大型桥梁以及老旧建构筑物群,区间长度长、埋深变化大,施工风险同样很高。尤其是在区间盾构始发阶段,面临着上软下硬的不良地质条件——上部覆盖软弱砂层,下部为岩层,极易造成地面沉降和盾构掘进困难。

面对这些挑战,建设者们积极应对,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逐一攻克难关。针对南西区间盾构始发段隧道拱顶存在的厚层软弱砂层及下穿河涌难题,项目团队多次组织专家论证,优化盾构配置和施工方案,在始发段增设外挂泥水循环系统和超前注浆系统,对掌子面前方的软弱地层进行有效加固,确保盾构安全掘进和开仓作业。

为提升施工安全和效率,项目还增加了盾构智能化实时监测系统,配备土仓可视化监控、输送渣土自动称重、盾尾间隙自动测量等系统,实时掌控盾构掘进情况,有效避免事故发生。

此外,为保证成型隧道质量,建设者们在台车尾部增设注浆系统,及时对成型隧道进行注浆填充,有效预防了隧道渗漏水和地面沉降等问题的出现。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施工风险,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尽管目前工程进度已达到一定阶段,但后续工作仍任重道远。尤其需要持续关注南漖站和南西区间右线的地质风险,完善监测预警机制,确保工程安全顺利完成,按期交付。 未来,项目团队将继续坚持技术创新,优化施工方案,确保广州22号线后通段工程高质量完成。

文章来自用户:admin的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点击这里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rand.dzlps.cn/43243.html

Like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